对于学生来说,可能需要经常朗诵作品,而好的作品,对于朗诵来说是很有帮助的,那么,有哪些优秀的作品是适合三年级学生朗诵的呢?
《白色山茶花》
作者:席慕蓉
山茶又开了,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,开了满树。
每次,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。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,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,到越来越饱满,到慢慢地绽放;从半圆,到将圆,到满圆。花开的时候,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,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。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,所以,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,满树的花,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。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。
所以,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,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。
《孩子》
作者:纪伯伦
一位妇人怀抱婴儿,她说,给我们谈谈孩子。他说道:
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。
他们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儿女。
他们由你而生,却并非从你而生,
纵然他们跟着你,却不属于你。
你能给他们爱,却不能给他们思想,
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你能庇护他们的躯体,却庇护不了他们的灵魂,
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之星,那去处你不能拜访,即便是在梦乡。
你可尽力去效仿他们, 却不可让他们像你。
因为生命不会逆转,也不会与昨日滞留。
你是弓,你的孩子犹如飞箭从弓上发出。
那射者瞄准无限路上的目标,他用力将弓弯曲,好让他的箭射得又远又快。
让你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一件乐事吧。
因为他既爱飞穿的箭,也爱稳当的弓。
《迎向风雨》
作者:刘墉
我曾经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途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。其中一个问题是:“如果我们在半山腰,突然遇到大雨,应该怎么办?”
登山专家说:“你应该向山顶走。”
“为什么不往山下跑?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?”我怀疑地问。
“往山顶走,固然风雨可能更大,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。至于向山下跑,看来风雨小些,似乎比较安全,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。”登山专家严肃地说,“对于风雨,逃避它,你只有被卷入洪流;迎向它,你却能获得生存!”
除了登山,在人生的战场上,不也是如此吗?
《敬畏生命》
作者:张晓风
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,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。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,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,大团大团的,像棉花似的,有些飘到草地上,有些飘入湖水里。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,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。
可是,渐渐地,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。好几个小时过去了,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,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,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。整个下午,整个晚上,漫天都是那种东西。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,我感到诧异和震撼。
其实,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。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。那几天真的看到了,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,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。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——虽然是植物的。
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,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、奢侈的、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。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,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,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。
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,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,至少,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。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,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,蔚然成阴,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。
《大自然的声音》
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。
风,是大自然的音乐家。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。当他翻动树叶,树叶便像歌手一样,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。不一样的树叶,有不一样的声音;不一样的季节,有不一样的音乐。当微风拂过,那声音轻轻柔柔的,好像呢喃细语,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;当狂风吹起,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,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,那声音充满力量,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。
水,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。下雨的时候,他喜欢玩打击乐器。小雨滴敲敲打打,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。滴滴答答……叮叮咚咚……所有的树林,树林里的每片树叶;所有的房子,房子的屋顶和窗户,都发出不同的声音。当小雨滴汇聚起来,他们便一起唱着歌:小溪淙淙,流向河流;河流潺潺,流向大海;大海哗哗,汹涌澎湃。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,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。
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。走在公园里,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;坐在一棵树下,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;在水塘边散步,听听青蛙的歌唱。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?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:“我在歌唱,我很快乐!”
《麦笛》
作者:郭风
迎着四月的天空,明媚得像成熟的麦穗的天空,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,我走到哪里,都听见麦笛在吹着,吹出花一般的音乐。
故乡的歌手呵,四月来了。果园像一顶花冠,龙眼树开放着米黄色的小花,橙花散发着醇酒一般的浓香。故乡的歌手呵,四月来了。麦田像一座天空,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。呵,故乡的歌手,我听见麦笛在吹着,吹出花一般的音乐,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。
把劳动的欢情,从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来吧。吹出劳动的欢情,吹出梦和收获的甘美。一往情深地,把音乐的阳光和花瓣,洒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,洒在我们自己劳动又由自己收割的土地上,洒在我们自由的国土上。
四月来了。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,我走到哪里,都听见麦笛在吹着。吹出花一般的音乐,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。
《橡树与芦苇》
有一回,一棵橡树同芦苇交谈。
橡树说:“老实讲,你的确有权埋怨老天,就是一只麻雀,你也会觉得沉重不堪。即使引起涟漪的微风,你也会摇摇摆摆。你是这样孤苦伶仃,弯腰曲背,看着你都叫人悲哀心痛。但是我却像高加索山脉一样自豪,不但挡住强烈的太阳光,还敢嘲笑雷电和风暴。我站得笔挺又坚定,这牢不可破的世界仿佛就是我的屏障,对我总是阵阵和风,对你却总是风暴,只要你生长在我的周围,我那枝叶的浓荫就能够为你遮挡,碰到坏天气我也能够给你当保镖。但是上天注定把你安排在暴躁的风神统治的河岸。当然,上天根本没有把你放在心上。”
“你的心肠真好。”芦苇回答道,“但是你别操心:我不会那么倒霉,我并不认为自己害怕暴风雨;尽管我要弯倒,但是不会折断:暴风雨对我的损伤并不大,但是它对你的威胁却厉害得多!不错,它们的凶暴至今还不能摧垮你的坚强,你也不会在暴风雨的打击下俯首帖耳。但是咱们且来等着看结局!”
芦苇刚刚说完这句话,突然间呼啸的北风挟带冰雹和暴雨从北方冲来。橡树挺立不动,芦苇扑倒在地。狂风暴跳如雷,它的力量增加一倍,那棵树冠高耸入云、树根深入土壤里的橡树,被咆哮的狂风连根拔了出来。
朗诵与朗读,是有所区别的
第一,从性质来看。朗诵是一项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活动,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,具有明显的演出目的。而朗读只是一般有声语言活动,其目的是为了自己或与大家一起来学习或了解某篇文章的。从这个角度讲,央视的《朗读者》节目名字虽以“朗读”命名,但其中的作品却是以“朗诵”形式呈现的。之所以叫做《朗读者》,我想可能是基于朗读对于受众有更大的接受度和普及性,因为在很多普通人的眼中,“朗诵”还是一个高大上的艺术形式,就像人人可以追一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,但我们却没办法让人人都走进剧场,欣赏一场高质量的话剧演出一样。
第二,从手段看。朗诵除了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表达之外,还需要加入充分的眼神、表情、手势等势态语言,但以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而言,则基本不需要这些辅助手段。
第三,从语调看。朗诵很注重语势、重音、停顿、节奏及气息等技巧性的处理和运用,朗读只要做到字字分明,表达流畅就可以,无需过分的夸张语调。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一点的就是,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,甚至很多语文教师都误以为所谓的“拿腔作调”就是朗诵,朗诵就是朗诵的调调,这是及其错误的。歌唱曲目有调,但谁见过有同样调调的歌曲,可是在朗诵中,特别是在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中,我们却遗憾的发现,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调调,把朗诵像做数学题一样,相同的文体套入了所谓的公式中。
第四,从文体看。朗读可涵盖的文体范围是比较宽泛的,即是文字均可朗读也不为过。但朗诵的对象则大多的限制为朗朗上口的文学性作品,比如一些诗歌、散文、寓言、小说以及话剧和影视剧中的独白、对白等。